午餐鐘響,是期待還是無奈?
據教育部統計,113學年度共有 1,202,761 位國小生在學校享用營養午餐。對這些孩子來說,午餐鐘響或許是一整天最期待的時刻,卻也可能是他們面對不均資源分配的開端。
因台灣沒有一部規範學校供餐的專法,這盤乘載著孩子成長與健康的營養午餐,隨地理、經濟、人力條件而異,發展出各自的生存之道。
22縣市22樣 營養午餐缺乏專法
這場午餐大作戰之所以混亂且充滿挑戰,核心癥結就在於台灣長期以來缺乏中央層級的《學校供餐法》作為法源依據。鄰近的日本、韓國分別於1954年和1981年,就訂定專法,明定實施學校營養午餐所需必要設施、相關費用負擔歸屬以及營養師人力的管理措施等。
在台灣沒有專法規範的窘境下,許多學校仍以代辦心態看待午餐業務,午餐執秘也多為學校教師兼任行政職。實務面,團膳廠商在選材、烹煮及廚房環境上也沒有相對的法源支撐。午餐執行秘書負擔沉重、聘用廚工困難,高熱高耗體力的供餐現場,成為少有人願意踏入的荒地。
各縣市政府補助營養午餐費用多寡
有多少經費煮多少菜 補助收費成一大關鍵
仔細拆解營養午餐的支出結構,從食材成本、人事薪資到廚房運作與設備維護,每一項都需要穩定且持續的經費支援。營養午餐看似是為學生健康鋪設的一道基本保障,但背後其實是一項高度「經費驅動」的公共業務。在預算有限的現況下,有多少錢,辦多少事成為多數縣市的無奈共識。
雖然全民對吃得健康、吃得營養有一致的期待,但在行政實作中,往往必須在預算與品質之間反覆拉扯、權衡取捨。
大享食育協會秘書長黃嘉琳指出,每逢選舉,總有候選人高喊營養午餐加碼政策,但在缺乏專法制度保障的前提下,政策加碼常流於選舉話術。一旦政權輪替或預算吃緊,原先的補助標準可能被打回原形,導致供餐現場出現混亂與不穩定。
事實上,目前台灣22個縣市對於營養午餐的補助與收費方式各行其是,從全額補助、部分補助到僅針對弱勢學生提供協助皆有,顯示出營養午餐政策的落差。不同縣市在補助金額與供餐條例上的不同,直接影響學生每日午餐的質與量,也進一步牽動食安、飽足與公平正義的社會議題。
補助標準不一 經費分配決定午餐品質
各縣市的供餐模式,實質上又有什麼不同?
至下方選擇縣市標籤,查看教育部食材登錄平台2.0登錄中,各縣市113學年度國小供餐模式比例差異。
臺北市113學年度國小各模式供餐總量
團膳也有城鄉差距 中央廚房進駐學校成新模式
根據教育部食材登錄平台2.0的資料顯示,台灣各地學校營養午餐的供餐模式因地制宜、差異明顯。六都地區普遍有兩至三家團膳業者可供學校選擇,形成一定的市場競爭機制。相較之下,非六都地區的供餐模式相對單純,多數學校仍以自設廚房、廚工自行烹調成為主要形式,將學校廚房委外並請業者進校現場烹飪的模式較為罕見。
除了傳統的自設廚房和團膳外,也出現一種較少見卻逐漸擴散的供餐方式——透過團膳業者在單一學校設立的中央廚房統一製作,再配送至多校供應。雖然中央廚房能提升作業效率,但為處學校的廚房,背後也隱藏非專業設備下,食物新鮮度、配送時間過長、品質控管等潛在風險。
而在冷鏈配送日益普及形成的城市效率模型下,即使為中央廚房供應,運作模式也有所差異。全台灣國小密度最高的台北市,以鄰近國小聯合招標為主;國小密度較低的新北市,則以國中小聯合招標較為常見。由此可見,午餐供應模式會隨著人口密度和地形等因素,展現出不同樣貌。
因地制宜求生存 國小聯合招標增廠商投標誘因
在北部地區,大多國小以聯合招標為主,透過規模經濟達到效率與成本平衡。以113學年度來看,有許多學校不採用團膳廠商和自設廚房模式,反而以聯合招標方式,委請團膳業者在其中一間學校的廚房供餐。鄰近學校組團後,輪流主辦標案事務,不僅能節省午餐執秘的工作量,也能擴大規模效益。
以學校立場來看,聯合供餐模式是一種變形解方,對偏鄉來說更是如此。台東縣廣原國小總務主任谷承育說明,台東地區學校透過標案聯合發包,不僅能匯集多校需求,也能以量制價。這種聯合採購不僅節省成本,也能舒緩單一偏鄉小校招標困難的困境。
但回到沒有專法保障的窘境,標案內容依然依據各國小所異。以台東多數聯合標案內容來看,供餐現場的人力配置和食材選購,是由得標廠商負責規劃,廠商可能仍以降低生產成本等商業考量為優先。實務上,廣原國小一名廚工,得負責約130位師生的餐點製作。
從一餐飯,看見制度的邊界
讓孩子好好吃一頓飯,不該再只是地方小學的單打獨鬥。補助公平性及食農教育,都是中央必須正視的政策責任。
當吃得更好需要共識 家長的兩難與期待
不只地方政府與學校行政,家長也是營養午餐政策的關鍵角色之一。在不同縣市對補助的處理方式下,家庭之間對於午餐該花多少錢也出現難以調和的共識落差。
來自新北市的蕭爸爸(化名)說明,其實家長願意多付一點錢讓孩子吃好一點,「但如果午餐費由家長全額支付,就很難控制其他家長的想法,要漲價不容易。」他補充,學校曾有過幅調漲收費、提升食材品質的討論,但總有人質疑:「為什麼別的縣市可以免費,我們卻要多出這筆錢?」最後方案不了了之。
這反映出台灣營養午餐制度的另一層困境——不是所有家長都不願意負擔,而是在沒有一致補助政策的前提下,缺乏信任與集體共識,使得即使個別家庭願意付出,也無法推動整體改善。
學生不只是消費者 更是受教育者
回到營養午餐與學童的關係,營養午餐並非只佔據「食」的一環,更應該與「育」環環相扣。黃嘉琳強調,「小朋友的營養觀念不是自然而然生成,需要透過家庭教育配合學校教育,這就是校園中要配有營養師的原因。」
供餐現場,除了美味程度評比外,仍需要專業人力及專法。透過對費用、人力管理和教育活動的管理,讓學童從小就培養出正確的飲食觀念。
伍家欣/呂羿穎/陳樂怡
2025 政治大學新聞與媒體實驗室/視覺化專題